生活需要狂放的追逐,彻悟的舍弃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,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天地之大,如此恒久,而蜉蝣之小,朝生暮死,恰如把一粒谷子漂在大海。
蜉蝣一日即为一生,在短暂的一天里哪怕即可凋零,也要览尽万顷波光。
蜉蝣如是,人易如此。
在有限的生命里,我们要学会这三点,不枉此生。
正所谓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人生不过三万天,在我们的人生中,我们必然做过很多错误让其后悔的决定,与其在忏悔中纠结悲痛,不如坦荡的接受。
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角,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,不只是爱它的绚丽、耀眼,而是爱它的平静、微渺、坦荡、得失。
每一个生命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赋予意义。因为热爱,所以内心平静;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。
遇事学会自我反思,不将自己困在自我否定、过分苛责的沼泽中,懂得放下,学会释怀,用更加放松和积极的心态来鼓励自己,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笃定。
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专注当下,活在此时此刻,不让内心徒增烦恼,不把自己困在过于也不痴想于未来。
立足于当下,内心宁静清明,镇定沉着,一切自会按期而至,一切困难波折也会得到最好的处理和应对。
人生路上, 沟沟壑壑乃家常事,一味幻想和逃避,往往于事无补,甚至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,变得越来越大。
抱怨和后悔都无济于事,用心查找原因,不畏将来,不念过去,活好当下,如此,便不负此生。
阳明先生说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
行是我们探索求知的方式,更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,让一切所知变得清晰而具体。
行让我们不再故步自封,以己之身去寻览尽头的真知。
知行合一,知中自有行在。
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。既不能只学习不思考,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。两者都属于务外遗内,不在功夫上,没有真正的知,真正的学。
真知真学,是知其所有,养其所有。能将自己所知行到极致,所学皆为落地,落地为在有事。
修身正己不是苦思冥想,也不是泥义逐句,是在事上的砥砺切磋。不是为备其某事而能检验,而是事事皆可检验。所学皆为“我有事”。
生活需要狂放的追逐,彻悟的舍弃,敢于放下,敢于接受得失,敢于立足于当下,不被世俗牵绊。
在事上磨练,让自己内心拥有强大力量,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,动静亦定,不辜负自己生命的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