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自己不再精神内耗?学会自己和自己和解

在短视频的世界里,那些热爱生活,敢于冒险挑战的作者视频下面总会有这样的热评:


“我要是有钱就好了”

“我有钱我会过得比他还自在”

“除了钱,他还有别的烦恼吗”


放下手机反观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,反而更加焦虑,开始思考为什么别人可以过的这么好,自己的生活这样糟糕,在焦虑和拧巴中让时间在自己手中流逝,这种感觉,我们可以称为“精神内耗”。


什么是精神内耗呢?


余华曾说:“精神内耗,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。言未出,结局已演千百遍;身未动,心中已过万重山;行未果,假象苦难愁不展;事已毕,过往扔在脑中演。”


余华短短几个字,就把人的心理描写得如此精妙绝伦。


内耗是自己和自己的斗争,自己脑子里有两个小人,一个在鼓励你,一个在拖累你,在“他俩”呼互相争吵中,我们把自己的能量耗尽了。


衍生精神内耗的真相,就是行动跟不上想法,还急于事成,最后造成焦虑不安,一事无成。


在鲁迅的笔下,有一个深受封建社会残害的可怜人,他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, 也是咸亨酒店里“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”。因为穿着长衫,即使没有经济来源,生活穷困潦倒,也不甘成为他所认为的廉价劳动力。他是新旧时代交替的间隙中群体的悲哀,也是无数散碎而具体的你我他。

 

新媒体发展迅速,让我们看到我们认知外的东西,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生活强烈的冲击着我们,既无法安于当下,也无法瞻仰未来。


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称: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于长衫之中。


长衫是衣服,更是导致我们精神内耗的原因,是我们心头的枷锁,是一种自私而不自知的表现,也是一种追求极致完美的表现。


如何让自己不再精神内耗?那就是与自我和解,不为命运叹惋,宠辱不惊,学会迎难而上。


用余华的话说,从某种意义上看,精神内耗也是一种“积极”心理,在内耗的过程中,与自己和解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

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,爱读书赏乐,却在1966年家中被搜抄一空,对她而言,就是经脉尽断。


然而即便是经历这样的生活,她仍然能活出另一番诗意,她喜欢养水仙,水仙花开的时候,就给每根花茎上套上红色的纸圈。水仙自由春意,而这寸寸红,又增添了几分喜乐。


一个朋友的女儿很不理解,问她:“你们都已经被抄家怎么还搞得如此讲究?”康同璧说:“因为,这才是人的样子。”朋友的女儿后来在书中感叹:康阿姨,让我明白一个道理,真正会生活的人,不用很多钱,也可以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。


内心富足的人不会让自己处在精神内耗中,不会被时代裹挟,更不会驻足于过往的辉煌,立足于当下,动静自如,守住自己本心的一心净土。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,孔子曾这样夸赞他的贤德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
 

粗茶淡饭,住所简陋,在贫寒之中也不失乐观精神,人人都觉得痛苦难堪,颜回自在其中。这光怪陆离的人间,注定没有人的日子能过得行云流水,但愿我们像颜回一样,将内耗化作腐朽,以此作为精神的立脚点,守住自己的本心,向阳而生。